360°系统品牌建设

关注研判国家大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 聚焦大农业大健康产业核心问题 /
中国首家专注吃的品牌营销咨询专家

首页/中擂研究院 > 市场诊断/研究报告 >

一品一县,百品百县,打造文化富县

作者:ccbd360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6-30 15:00:18 | 点击:

响当当的英德农业品牌
枣庄山亭区的特色农业熠熠生辉
屏南县特色农业“鼓”起钱袋子
沐川:山涧桃源里的娃娃鱼
邢台县浆水镇:千余农户吃上了“旅游饭”
松香醇和,安化黑茶
槟榔,湘潭不可磨灭的习惯与记忆
皇家贡品,武冈卤豆腐
登国宴之堂,石门柑橘
中国八大名鸭之一临武鸭
君山银针,嫩绿似莲心
沙坪湘绣,织就万物芳华
舞文弄墨,双峰溪砚
 
 
响当当的英德农业品牌
    以前,英德农民多靠种粮为生。后来,在政府的主导下,英德农民学会了搞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高产值的种养项目:茶叶、蚕桑、笋竹、沙糖桔、黑皮冬瓜以及水产养殖等。

    该市九龙镇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十几年前便出口香港;北江沿江一带的养鱼专业户,利用库湾养殖河鲜,通过空运销往上海和北京,成为抢手货;英德砂糖桔初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去年总产量达30多万吨,产值近10亿元,其中黎溪、九龙、连江口、英红等主产镇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书;英德茶叶享誉海内外,年产值连续多年超过1亿元,且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

    资料显示,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市已种植麻竹笋48万亩,沙糖桔30万亩,蚕桑15万亩,丰产林51万亩、黑皮冬瓜达20万亩——基本打造成十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这些特色名优农产品,不仅助推农民走上致富路,也打响了英德的农业品牌。依托品牌,英德先后获评“中国红茶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中国蚕桑之乡”和“中国果蔗之乡”等。
 
 
响当当的英德农业品牌
枣庄山亭区的特色农业熠熠生辉
    近年来,山亭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方式,始终坚持发展特色农业的方向不动摇。近年来,该区农业、经管等部门进一步强化措施,开拓创新,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不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色农业发展初现成效。

“特色种植”,各领风骚。
    我区的特色高效种植业比较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全区特种地瓜面积8万亩,年产12万吨;谷、豆、高粱等小杂粮面积6万亩,年产1.5万吨;蔬菜面积10万亩,年产20万吨;中药材2.8万亩,年产0.7万吨。如地瓜种植,突出出口日本市场;蔬菜栽培,打入航空领域;杂粮播种,注重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林海果园”,初步形成。
    到目前,全区有林地面积发展到76万亩。建成了11万亩樱桃、11万亩花椒、6万亩板栗、5万亩大枣、万亩冬桃、万亩核桃等十大优质果品基地,干鲜果品年产量达到13万吨,被评为“全国高效经济林建设先进区”。

“休闲农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山亭区紧紧围绕“休闲山亭”战略,认真抓好休闲农业、景区项目建设、精心筹备节会活动、做好两日游宣传推介等,休闲农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人文、自然景观达30多处,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3个。拥有独具特色的鲁南地域文化,保留了如剪纸、手工艺品、石碾、石板房等农村传统习俗和风貌。全区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14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带动周边农户近万户。全年全区休闲农业企业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2.5亿元。

屏南县特色农业“鼓”起钱袋子
    初秋时节,走进屏南县的乡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彰显着当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来的新景象、新变化。
    屏南县充分发挥气候与资源优势,实施“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建设生态旅游强县”战略,并围绕战略引导扶持农民通过发展高山蔬菜、非木生食用菌、笋竹等特色产业走脱贫致富之路。据统计,目前全县竹林面积约达到45万亩,竹产业总产值约4.3亿元。

    风起风息,竹影婆娑。当走进屏南县甘棠乡新田村,一片片毛竹林连绵起伏,绿涛阵阵。昔日荒弃山野的“困山竹”,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民实现增收的“致富竹”。

    竹业是屏南县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屏南县针对竹农普遍靠老观念、老经验管竹、育竹,竹林经营粗放,缺乏系统、科学、合理规划,效益偏低的现状,将竹业科技园建设列入农村“六个一”工程之一。每个科技园、示范片都确定一名乡镇领导、一名林业技术人员和一名村干部挂钩,对深翻垦覆、科学施肥、留笋养竹、全林号竹、合理采伐等技术工序进行全程指导,并配套资金扶持,确保丰产高产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该县还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鼓励笋竹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做大做强,实施“基地+公司+农户”发展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产销两旺”的新格局。竹业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竹业开发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沐川:山涧桃源里的娃娃鱼
    从沐川县利店镇场镇出发,沿涧溪村通村水泥路前行约4公里,便来到一处“世外桃源”: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进一处5000多平米的院落内,院里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个个布满鹅卵石和“天然石洞”的水池,一条条憨态可掬的娃娃鱼时而爬动、时而静伏。

    “一条人工养殖的三斤大的娃娃鱼,纯收入可达2000多元,我目前养了3000条。今年我又修建了可以养殖2万条娃娃鱼的大型养殖场两个。”在此地养殖娃娃鱼多年的马边籍业主古尚富对娃娃鱼产业信心满怀。

    仿生态养殖娃娃鱼,是该县坚持“以特色产品彰显产业优势”发展思路而精心选择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一个养殖品种。近年来,针对娃娃鱼繁殖难、产量少、生长慢这一难题,该县组织技术人员专题研究,着力攻克人工繁育关。近期,《沐川县马边河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人工养殖大鲵子二代技术报告》通过省水产局组织的专家鉴定,标志着该县解决了影响娃娃鱼产业化发展的繁育难题,为娃娃鱼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邢台县浆水镇:千余农户吃上了“旅游饭”
    日前,忙活了大半年的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农妇郑江凤,终于可以休整一段时间了。趁着旅游淡季,郑江凤得抓紧时间把自家7张床位的家庭旅馆装修得更干净、更舒适点。” 

    近年来,邢台县浆水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国家AAAA级景区前南峪既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所在地,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同样,位于该镇的九龙峡风光旅游区和白云山旅游区也是省内外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景区周边的村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搞起了餐饮、住宿,发展起了生态采摘、农副产品销售。

    “浆水镇前南峪村过去与外界极少沟通,村民个个家里穷的叮当响。自从景区开放后,各种本地的特产都成了金元宝,村民卖山货、开家庭旅馆,往往是供不应求,如今全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九龙峡景区所在村营房台村村主任赵文峰说。为更好地吸引游客,农户们也纷纷在经营上各出奇招。邻近九龙峡景区的八里丈、栗树坪、坡子峪、南口等村果农依托“浆水苹果”、“浆水板栗”等名优果品品牌,搞起了生态采摘;后南峪村的栗蘑、冯家沟村的红薯粉条、川林村的香菇以及纯天然蜂蜜、韭菜花、柿饼等地方特产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南峪、营房台、大河等村的大锅菜、锅贴饼子、饸饹、山野菜等特色农家饭深受游客喜欢。
 
松香醇和,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渠江黑茶薄片,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安化县志和黑茶史料中记载唐皇以产地赐名,称之为“渠江薄片”。     
黑茶是指采用湖南雪峰山脉茶区的大叶种群体品种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松柴明火干燥等四大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干茶色泽黑褐油润、滋味醇和或微涩、汤色橙黄、略带独特松香的品质特征的黑毛茶和以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的产品总称。因产自中国湖南安化县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名茶之一,湖南安化黑茶也走进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至此,安化黑茶再度走进茶人的视野,成为茶人的新宠。其特色的千两茶,堪称一绝。
 
槟榔,湘潭不可磨灭的习惯与记忆
    “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这是一首流传在湘潭街头巷尾的民谣,生动地反映了槟榔与湘潭人民和湘潭食文化的不解之缘。  

    槟榔,作为一种食品,已在湘潭生根发展达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湘潭市志》介绍:一六五0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避疫之法收尸净域,从此嚼槟榔习惯也就陆续延续下来。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臌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臌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   在湘潭槟榔数百多年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个由初级的、分散的、小打小闹的向高级的、集中的、规模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前至七十年代初,湘潭槟榔加工为传统的作坊式,全市制作经营的不上百户,主要代表是湘潭九总刘记、李记槟榔店。第二阶段:从1981年至1991年,湘潭槟榔作为一种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全市槟榔加工、经营者发展4000余户,年销售槟榔达700余吨,销售金额达5000万元左右。主要代表有光大、张新发等槟榔店。第三阶段:从1993年至今,是湘潭槟榔的腾飞时期。以豪爵、王爷、宾之郎、一品堂、湘南、老爷、湘爱、海魂、胖哥、小龙王、湘琼等一批新型的槟榔业主雄踞湘潭。这个时期,湘潭槟榔无论是质量、品种、包装、销售、市场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湘潭槟榔经过数百年的逐步发展,现在已经遍面潭州城乡、大街小巷,进入千家万户,登上了大雅之堂,对湘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皇家贡品——武冈卤豆腐
    武冈卤豆腐是湖南省武冈市著名的汉族小吃,属于湘菜系。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该产品是用精心挑选出来的香干子放在卤水里面经过若干时间熬制而成的。加工而成的卤豆腐表面微黑,闻起来有一股特有的醇和香气。是当地的传统美食。   

    武冈,古称都梁。2200多年的古城历史,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美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其中武冈卤菜久负盛名,自唐代中叶其卤制方法经宫廷慢慢传入民间,清代被列入皇家贡品,作为民间和官场相互往下来的礼品历代相传,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武冈卤菜属于“药卤”是原生态绿色食品,其独特的卤水和特殊的制作工艺,是其它卤菜无可比拟的。武冈卤菜工艺非常讲究,均采用大茴、小茴、桂皮、花椒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熬制成卤水,对豆制品和畜禽及其附件采用卤水反复浸煮等独特方法精制而成,具有益气补血,生津开胃,提精养神之功效,常食有益健康,既是宴宾佳肴,又是风味休闲佐餐,旅途休闲食品,更是馈赠贵宜的最佳礼品。     

    武冈卤豆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南省武冈市湾头桥镇、龙田乡、头堂乡、荆竹镇、马坪乡、安乐乡、晏田乡、水浸坪乡、邓家铺镇、双牌乡、稠树塘镇、秦桥乡、文坪镇、大甸乡、司马冲镇、邓元泰镇、龙溪镇、迎春亭街道、辕门口街道等19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登国宴之堂——石门柑橘
    柑橘,是石门的“名片”。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石门柑橘以丰硕的成果回馈共和国花甲华诞:四条“百里柑橘走廊”蔚为壮观, 十大“万亩橘园”气势恢宏,二百二十个专业村星罗棋布,每年五亿元以上产值富民强县,“中国柑橘之乡”、“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 “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中华名果”、“全国园艺产品(柑橘)石门的橘子红了出口示范区”、“全国柑橘优势农产品区域重点县” 等荣誉熠熠生辉……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厚积薄发,六十年茁壮成长,石门柑橘愈发“枝繁叶茂”。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品佳质优的石门柑橘。石门县北部横亘着海拔2098.7米的壶瓶山,东南则是海拔仅100米左右的洞庭湖平原,受此影响,北方冷气流难进易出;冬天严寒:南方暖气流易进难出,雨量丰沛。加上丘岗山地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种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下生产的果品,不仅糖分高,而且比同纬度同类品种早熟10天以上,极富竞争力。2003年秋,国家农业部柑橘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经严格化验,这样评价石门柑橘:“果形端庄整齐,色泽靓丽,果皮细薄光洁,肉质红嫩化渣,汁多,酸甜可口,风味浓郁,品质极优”,可谓推崇备至。
 
中国八大名鸭之一临武鸭
    临武鸭,湖南省临武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八大名鸭之一,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它具有生长发育快、体型大、产蛋多、适应性强、饲料报酬高、肉质细嫩、皮下脂肪沉积良好、味道鲜美等特点,以“滋阴降火,美容健身”而著称,当地老百姓俗称“勾嘴鸭”,其品位居中国地方麻鸭之首,曾作为朝廷的贡品,声名远播。载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获湖南省优质农产品金奖。   
临武鸭加工产品,曾作为朝廷的贡品,声名远播。它具有生长发育快、体型大、产蛋多、适应性强、饲料报酬高、肉质细嫩、皮下脂肪沉积良好、味道鲜美等特点,以“滋阴降火,美容健身”而著称,当地老百姓俗称“勾嘴鸭”。无论烧、炒、炖,还是加工成盐水鸭、板鸭,均风味别具,其品位居中国地方麻鸭之首,深受市场欢迎。1984年载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6年获湖南省优质农产品金奖。先后被湖南省、市、县列入种苗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重点工程。
 
君山银针,嫩绿似莲心
    君山银针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君山银针“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 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茶”。又据《湖南省新通志》 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银盘 里一青螺”。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发亮,着淡黄色茸毫,叶底肥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 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沙坪湘绣,织就万物芳华
    长沙县沙坪乡,今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中国湘绣之乡”的美誉。“一口银针十支玉指百束锦丝,弘扬绣乡千年传统;三湘夸颂四海称荣五洲赞誉,织就人间万物风华。”沙坪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将依靠科技手段,不断钻研、探索,让“湘绣之乡”的美誉大放异彩,让“金球”绣品享誉五洲四海。    湘绣是湖南省着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湘绣与苏绣、粤绣、蜀绣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湘绣以质地上乘、风格独特、工艺精湛、针法细腻见长且历史悠久而饮誉世界。    湘绣记录着绚丽辉煌的发展历史,见证着古代文明,传承着湘楚文化。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湘绣就是封建朝廷的受宠贡品。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数十件刺绣衣物堪称巧夺天工、举世绝伦的艺术杰作。   湘绣自古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无论历代宫廷贵族还是当今平民百姓,湘绣均是广为应用的日常装饰品和实用品。湘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应用价值历千年而不衰,征服了历史,征服了世人,现今已成为了我国要的出口创汇的地方传统品之一,也是我国政府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馈赠礼品,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出口贸易作出贡献。  
 
舞文弄墨,双峰溪砚
    山水如画,人杰地灵的湖南省双峰县杏子铺镇溪口村,出产一种远古化石及特种石,史称溪石,是制作砚台的上等石料。早在清嘉、道年间,溪砚就颇有名气。   

    相传晚清重臣曾国藩读书之时,苦无佳砚发墨,习字作文了无兴趣,学业书艺一度受阻,心中煞是苦闷。后圆梦沿涟水河寻至距老宅富厚堂30公里外的溪口,只见翠峰如簇,涟水似练,深谷中有奇石,色彩斑斓,纹理有类天马云龙,有若珊瑚玉树,有似古木年轮,有肖惊涛骇浪,遂取石琢之成砚,果然温润柔腻,十分称心。自此国藩学业书艺大进。清咸、同年间,国藩为朝廷效命,常携溪砚宦游外地,文人墨客爱不释手。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时,曾将溪砚作为“贡品”敬献给皇上,同治帝把玩再三,龙颜大悦,置于龙案使用,更使溪砚声名大振,一时满朝文武争相求之。 
 
    溪石质地细腻,五彩缤纷,呈绛红、碧绿、橙黄、淡青、紫罗兰诸色,历久不变;雕琢成砚,着水研墨,即与墨相恋不舍,经久不干,即干亦无墨垢,寒冬呵气,即可研墨,悬之扣之,上等溪石“双峰绿”拍拍作响,有木之质感。清“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称“双峰绿,佳者过端溪,五盖不足言也”,书法大师何绍基更称“湘石(即溪石)佳者可奴隶五盖,端溪上品无以过”。其意均为溪砚可与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媲美,不是本省郴州“五盖山”所产之“黝砚”可同日而语的。



在线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9:00-18:00(工作日)
电话:020-38818595

友情链接: